大竹鼠(学名:Rhizomys sumatrensis),别名竹溜、红颊竹鼠,是一种鼹形鼠科竹鼠属哺乳动物。[1]其体长为38~48厘米,尾长为14~20厘米,体重为2~4千克。[9]大竹鼠头圆吻钝,眼小。[6]耳朵短,但由于毛发稀疏,所以能可见。[10]尾巴粗大无毛,身体毛色一般为淡棕褐色。[6]其毛被在亚洲南部的竹鼠中最为稀疏和粗糙。面颊(从吻周到耳后)为淡锈棕色或棕红色,故俗称红颊竹鼠。[11]寿命为四年。[8] 大竹鼠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越南等地区。[8]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及西南部。[6][10]大竹鼠主要栖息于在海拔1000~4000米的地区,[8]其生活在次生竹林中,多在缓丘、溪边、或山坡的下部。[6]主要以竹的地下茎及笋为食。[6]大竹鼠的肉和皮毛可利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12]其脂肪可制作成中药药材,具有药用价值。[13] 2000年,大竹鼠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5]2016年,大竹鼠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物种。[4]
形态特征
大竹鼠在中国的竹鼠品种中是体型最大的一种。[12]其体长为38~48厘米,体重为2~4千克。[9]竹鼠毛粗硬而稀疏,一般为淡棕褐色。[6]头顶及颈部背面的毛,大部分有黑色毛尖,故此区发暗。[10]其头圆眼小,[6]吻部较短,矢状嵴和人字嵴均很发达。[9]耳朵短小,耳长为2.5~2.8厘米,但由于毛发稀疏,其耳朵显然可见。鼻骨外侧平直,后部较为狭窄,其后端明显地超出前颌骨后端。[6][10]大竹鼠上门齿粗大,稍微向前倾斜。[6]下颌骨较为发达,后部甚高,超过颜骨高度。[10]隅突很发达,后缘呈圆形。[9]其毛被在亚洲南部的竹鼠中最为稀疏和粗糙。面颊(从吻周到耳后)为淡锈棕色或棕红色,故俗称红颊竹鼠。[11]身体背面为棕灰色,有光泽,[10]背部毛发因黑尖较少而较淡。腹面及四肢毛发为淡褐色,[6]杂有稀少的白毛。[10]雌性有5对乳头,[14]分别为胸部2对,腹部3对。[11]四肢足背纯褐色,[11]后足长为5~6.8厘米。[10]尾巴粗大无毛,[6]为乌褐色但尾尖常呈棕黄或淡黄色。[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