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蜥属(拉丁学名:Varanus),是爬行纲有鳞目巨蜥科下的唯一属,[2][11][12]截至2023年,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共收录该属下85个种、19个亚种,[1]其中在中国分布的有3种,分别为伊江巨蜥(Varanus irrawadicus)、暗影巨蜥(Varanus nebulosus)、圆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11]巨蜥属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大洋洲,以及印度洋岛屿,包含印度、中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8][3]在中国具体分布于华南地区。[13][14][15]巨蜥栖息环境以陆生为主,也有树栖、穴居或水栖者,[16]其种群中具有非常强的等级制度。[8][10] 巨蜥属物种体型巨大,长1~3米,头小,吻、颈均较长;舌细长而平滑,前端深分叉,可缩入舌基部的鞘内;眼睑发达,圆形瞳孔,鼓膜裸露,其头顶无对称排列的大鳞,背面通身被覆平砌排列的圆形或卵圆形鳞片。尾长而侧扁,尾肌发达。四肢强壮,爪锐利。[8][16][10]该属动物食肉,吃卵,以较小的爬行动物、昆虫、鱼、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有些也吃水果和植被;巨蜥具有类似于鸟类气囊的单向气流的肺部,其分叉的舌头用来感知气味。[8][10]
巨蜥属物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如其肉可食用,皮可制革,部分身体部位可入药等。[8]并且其相关研究对爬行类动物的保护还具有重要意义。[17][18]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巨蜥属的孟加拉巨蜥和圆鼻巨蜥列为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7]2023年,巨蜥属下的孟加拉巨蜥、黄色巨蜥、疣粒巨蜥、科莫多巨蜥、暗影巨蜥被列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该属剩余的所有种被列入了附录Ⅱ。截至2023年,巨蜥属下74个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1个种为极危(CR),9个种为濒危(EN),2个种为易危(VU),2个种为近危(NT)。[5][6][4] 起源争议
巨蜥科起源于晚白垩世时分布于欧亚大陆上的巨蜥型类,如亚洲腹地戈壁沙漠的上白垩统中产出了多种保存良好的巨蜥型类化石(Telmasaurus、Ovoo等),但巨蜥属的起源仍有较大争议,有亚洲起源、非洲起源以及冈瓦纳起源几种不同假说。由于确切的巨蜥属化石记录来自新近纪早期,因此,古近纪这一时期是由巨蜥型类向巨蜥属演化的重要阶段。然而,古近纪巨蜥类化石材料多只保存为零散的椎体,唯一保存完好者是名为萨尼瓦蜥(Saniwa)的几件骨架,但这些材料来自现已无巨蜥类分布的北美。[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