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

中国福建省传统民居建筑
福建土楼是中国福建省传统民居建筑,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两省,例如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土楼、以及漳州市南靖土楼等。[2][3]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清两代以及20世纪初期的发展而逐渐成熟,一直延续至今。其多为福建客家人所建,因此又称“客家土楼”。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7][8][1]
福建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2008年,包括永定县的初溪、洪坑、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田螺坑、河坑土楼群等的46座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7][9]

命名由来

“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子”,因此以生土墙承重、以木料作为柱梁的二层以上建筑才能称之为土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