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官居太子少傅,世称白傅、白文公,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1][2][3]
白居易幼年时便聪慧过人,苦节读书。早年在徐州、宿州、越等地带漂泊,见识过不少民间疾苦。二十七岁时白居易中进士,与好友元[zhěn]同为书判拔萃科,在参与制举时合作《策林》。期间,白居易也同情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并登第,任盩厔(今西安周至县县尉,游仙游寺作《长恨歌》。次年入翰林,后为谏官左拾遗,写《秦中吟》《新乐府》等诗以讽刺时政和反映民生,还有劝谏皇帝放弃对王承宗用兵等事。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冬,服母丧期满后,起复为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时作《琵琶行》。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转忠州刺史,后召回长安为主客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加朝散大夫职,后又先后担任杭、苏二州刺史。文宗即位后,拜秘书监并赐予金紫,之后被封为晋阳县男,不久称病东归洛阳,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后担任任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进封冯[]县开国侯。会昌六年、大中元年(公元846年)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享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1][2][4][3]
白居易在苏州杭州等地任职期间治理西湖水并修建堤坝,同时开路种树以利民生。白居易一生创作诗歌三千八百四十首[a],享有“诗魔”“诗王”之称,现存近三千首,有《白氏长庆集》和诗歌理论著作《与元九书》传世,同时也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1][6]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具有浓厚的写实特点,比如《卖炭翁》。另外他的诗歌通俗易懂,便于流传。[7][8]除此之外,白居易的诗歌还强调讽喻,其讽喻诗成就最高。[9][10][11][12]白居易的叙事诗也成就颇高,两个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是其最成功的作品。[13]律赋也是白居易文学成就较高的领域,他的律赋《性习相近远》《斩白蛇》打破了四六对偶的传统格式,创造出散文化的句式以及多样化的对偶。[14][15]白居易他的诗歌理论和乐府诗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诗歌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白居易的文学、哲学和音乐等思想呈现出儒释道多元化的特点,白居易的作品广泛为西域朝鲜日本欧洲等国读者传诵模仿。近现代学者胡适评价:“白居易与元稹领导的文学革新运动,可以达到以诗歌造成舆论,而有助于改善政治。”[1][6]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