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英文名:Sichuan Basin)[1],又称信封盆地、紫色盆地、红色盆地和赤色盆地[2][3][4],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位于中国大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地,北靠秦岭山地,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囊括四川省中东部地区和重庆大部分地区[9],由青藏高原、大巴山、巫山、大娄山、云贵高原环绕而成,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10],总面积约26万余平方千米[6][11]。 四川盆地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上偏西北一侧,属于扬子准地台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数亿年来,历经 了海盆——湖盆——陆盆的变化。印支期时盆地已具雏形,后经喜马拉雅运动全面褶皱形成现今构造面貌[3][12]。四川盆地属亚热带气候,地形闭塞,全年多阴天,日照少,多夜雨[13][14]。盆地内河流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在1万平方千米以上的大江河有金沙江、大渡河、岷江等10条,盆地境内流域面积超过500平方千米的中小河流有200多条[15]。盆地中植物近万种,在边缘山地及盆东平行岭谷有水杉、银杉、鹅掌揪、擦木、三尖杉等珍稀孑遗植物和特有种;盆地底部除鱼类外,共有动物417种,盆地西缘、北缘和南缘山地分别为487种、317种与288种;建立有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14]。四川盆地矿藏品种多,已经发现矿产130种,有煤、铁、天然气、石油、芒硝、石膏、磷等,且矿藏储量大,有2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三位,其中钒、钛、硫铁矿等7种居中国第一位[16][6]。 四川盆地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记录可追溯到200万年前。夏商时,巴人与蜀人逐渐发展分布于该盆地,之后该盆地先后经历了巴蜀分治、大四川省和川渝分治等历史时期[17]。四川盆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土家族、苗族、回族、蒙古族、满族、彝族、壮族等[18],总人口1亿多,主要集中在重庆市和成都市[19][20][21]。重庆市和成都市是四川盆地的两个重要中心城市,构成了该盆地内的两个基本经济区域[22]。公元前256年,四川盆地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23][24],灌溉面积达1076万亩[25]。四川盆地有川藏公路、雅康高速[26]、成渝铁路等[27]。截至2019年11月,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开通国际航线117条[27]。四川盆地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有青城山、都江堰、三星堆古遗址、阆中古城、钓鱼山、峨眉山等[28][29][30][31]。 2008年,地处四川盆地的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在四川、山西、甘肃等省份造成至少1221千米的生态改变,导致岩土裸露、河流断塞、地貌改观,严重影响了灾区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