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款艺术是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2][3],通常指的是刻在印章侧面或背面的文字和题记。边款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最初是为了记录制印时间和编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边款艺术不断发展,成为一门集书法、绘画、文学和史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发展历史
边款艺术几乎伴随着流派印章的兴起而发展。明朝的文彭、何震等人在这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自邓石如、丁敬以来,历代篆刻家在边款创作中展现了各自独特的风格。这一时期的边款作品水平较高,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边款艺术的发展与石质印材的应用密切相关。隋唐宋元时期,由于使用的印材质地坚硬,官印边款的文字相对简单。然而,随着印章逐渐成为艺术品,边款艺术也随之形成。 形式特点
边款的形式包括阳款和阴款,用刀方法有单刀、冲刀、切刀以及冲切结合,书体融合了多种字体,风格多样,内容丰富。边款不仅记录了刻印的时间和作者姓名,还可以包含感想、故事、考证等多种内容,成为了综合艺术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