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鲫

鳀科黄鲫属下的一种鱼类
1
4
黄鲫(学名Setipinna tenuifilis别名油扣、刺仔、丝翅鰶,隶属于鲱形目鳀科黄鲫属。[1]黄鲫全身侧扁细窄,[4]一般体长15厘米,体重20~30克。[3]体背青绿色,侧部为银色或白色,背鳍、臀鳍和胸鳍大体为金黄色。尾鳍叉形。[4]分布于孟加拉湾北部、印度洋东部海岸,西太平洋整个黄海和日本南海海域。[5]主要栖息于淤泥底质、水流较缓的海区,为近海中下层鱼类。[4]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黄鲫的年产量超过10万吨,此外黄鲫还是沿海生态系统中众多捕食者的主要猎物来源,是中国海洋中一种经济和生态上重要的远洋鱼类。[6]

形态特征

黄鲫全身侧扁细窄,一般体长15厘米,体重20~30克,[3]体长形而侧扁,[7]体长为体高3.2~3.5倍。头小,口大,头长为吻长的6.99~9.1倍,口裂窄长,口部倾斜,上颌稍长于下颌,[4]有2块辅上颌骨[7]。头部部分骨和舌头上长有细牙。上颌骨细长,鳃盖骨宽短。鳃孔很大,向下开孔至头腹面的前部,约达于眼的前下方。[4]鳃盖骨薄而光滑,鳃耙细,[7]鳃耙12+14~17条,扁针形。鳃盖膜彼此微连而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12条。[4]背缘中间中间微高,腹缘凸圆形。[7]
鱼体背部为青绿色,侧部为银色或白色,背鳍、臀鳍和胸鳍大体为金黄色。[4]背鳍13~14条,臀鳍50~56条,胸鳍12~13条,腹鳍7条。腹鳍呈白色、其尖端黄色。[4]胸鳍和腹鳍基部有腋鳞。[7]尾鳍金黄色,其后缘黑色。臀鳍条较短,覆盖范围长大约为体长之半。[4]胸鳍上部有一鳍条延长为丝状,背鳍前方有一小刺,腹鳍位于背鳍的前下方,臀鳍长,尾鳍呈叉形,不与臀鳍相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