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草(学名:Vallisneria natans (Lour.) Hara),为水鳖科苦草属多年生无茎沉水草本植物,别称蓼萍草、扁草[1][2];其主要分布于温带、热带地区[5],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印度、伊拉克、中国、中南半岛、日本、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1][3];在中国,主要产于江西、福建、河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3];该物种喜温、耐低光照、低溶解氧[6][7],一般生长在水域较浅、沿岸浅滩的地带[5]。 苦草具匍匐茎,白色;叶基生,线形或带形;单性花,雄佛焰苞呈卵状圆锥形,且具3个萼片和1枚雄蕊,花粉粒白色;雌佛焰苞呈筒状,具3个萼片和3个花瓣,下位子房;果实圆柱形;种子倒长卵形[1][3]。花期为8~9月[8]。 苦草繁殖快、再生力强[9]、适应性广,具较强的耐污力,常选用为恢复水体富营养化植被主要物种,具有显著地生态价值[7][10];此外,可作为养殖鱼、虾、蟹等的天然饵料,并为其提供栖息场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5]。苦草味苦,性温,无毒[8],可入药,具有燥湿止带、行气活血的功效,主要用来治疗带下色白、产后恶露不尽[11]。 形态特征
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