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

中国传统调味品
酱油(Soy Sauce),也称豉油[2]、豆油[3],是一种常见的中国传统液态调味品,由大豆或黑豆、小麦或[]皮、食盐和水等混合并经过制曲发酵而成。其色泽红褐,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促进食欲。[3][7]
酱油富含蛋白肽,兼具生物活性,有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8]。酱油中的鲜味主要来自酿造原料中的蛋白质,原料在发酵中会产生蛋白酶和肽酶,它们将一些蛋白质水解成为呈现鲜味的氨基酸[9];同时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醇、[zhǐ]、酸、酚、醛和呋喃酮等多种成分,这些成分虽然含量微小,但正是它们形成了酱油各式各样的香味[9]。此外酱油还可分为生抽、老抽等多个品种[8]
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据《诗经》记载,早在周朝时就有“[tǎn]”和“[hǎi]”;这些都是使用肉做的酱类,前者是稀的,后者是干的。“酱”字最早出现在《周礼》书上,“酱用百有二十瓮”,这里的酱就是各种肉酱的总称。最早出现“酱油”这个词是在宋代《山家清供》里,“韭菜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而最早出现酱油制法介绍的是在明初韩奕编写的《易牙遗意》,在“又酱油法”中记载:“下水比常法增多,熟时其豆在下,其油在上也。”[3]

历史发展

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就有相关的记载了,在《诗经》里出现了“醓醢以荐,或[fán]或炙”这样的诗句。这里的“醓”和“醢”,其实就是使用肉做的酱类,前者是稀的,后者是干的。东汉时学者郑玄在做注解时说:“做醢(即干的肉酱)时,先将肉挤干,再切碎,加上曲和盐,用酒涂上,放在小口坛中,一百天就好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