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芡(英文:Thickening Soup),[3]又称团粉,[2]是中国烹饪史上的重要发明,[3]是在烹调的菜肴即将成熟时,将预先调好的、加入或不加入调味料的稀淀粉浆淋入锅内,从而增加汤汁浓稠度的烹调方法。[3] 根据菜肴汤汁浓度可分为厚芡和薄芡。厚芡适用于爆炒,勾芡后菜肴汤汁浓稠。薄芡适用于烧、烩、熘等菜肴,勾芡后菜肴汤汁较稀薄,不腻口并附着在菜料上。根据勾芡手法可分为翻拌法勾芡和摇推法勾芡。翻拌法勾芡是将粉汁迅速舀入正在烹制菜肴的锅内,在粉汁糊化的同时快速翻拌菜肴,使其裹上芡汁;或者将粉汁和调料一起下锅加热,至粉汁糊化起黏时,将已过油的原料下锅翻拌,使汤汁均匀黏附于菜肴上。翻拌法具有覆盖率高、受热迅速等特点。摇推法勾芡是将粉汁徐徐淋入正在烹制菜肴的锅内,一边摇晃或推动锅中菜肴,一边淋下粉汁,使之缓缓糊化成芡汁。适用于形体较大或易碎原料,具有平稳、均匀、缓慢的特点。勾芡时应根据不同菜肴把握时机、粉汁与锅内汤汁的配比、勾芡与成品的定味、芡汁与用油量等。[1]
勾芡利用淀粉糊化原理使汤汁浓稠,增加调味成分对菜肴原料的附着力,使菜肴口感柔嫩;原料本身的鲜味营养物质在烹煮过程中溶解在汤汁中,经过勾芡可使汤汁与菜肴交融;从而提升菜肴营养,勾芡常用的原料为淀粉,淀粉中含有谷胱甘肽,可对菜料中易氧化的成分起保护作用。[1]
淀粉性质
“芡”,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又称“芡实”,俗称“鸡头米”。最早的勾芡淀粉原料是用芡实磨成粉,加水调成的。但是,这种原料产量有限,不能满足需要,以后人们逐渐用其他淀粉代替,却仍然保留了这个名称,所以叫“勾芡”。又叫团粉,是由多个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的多糖聚合物。烹调用的淀粉,主要有绿豆淀粉,马铃薯淀粉,麦类淀粉,菱、藕淀粉等。淀粉不溶于水,在和水加热至60°C时,则糊化成胶体溶液。勾芡就是利用淀粉这种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