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诗(sonnet)是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一般采用固定的抑扬格五音步的韵律格式,形式多样。[6]
十四行诗主要有彼特拉克诗体、莎士比亚诗体、奥涅金诗体,彼特拉克诗体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诗体,在结构上,“彼特拉克诗体”是4433结构,前 面是一个“八行组”(Octave),后面是一个“六行组”(Sestet)。前8行展现主题或提出疑问,后6行是解决问题或作出结论。前8行使用的是抱韵(Embracingrhyme),韵式为ABBA,ABBA,后6行韵式为CDE,CDE,或CDE,DCD等。[2]莎士比亚诗体在彼特拉克的基础上更向前发展,不仅主题更加丰富,而且改变了其格式,按四、四、四、二编排,即把韵式变为ABAB,CDCD,EFEF,GG。这样每首诗更能体现起承转合。[3]奥涅金诗体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对传统十四行诗体的成功的改造。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将韵脚排列形式与每一行的音节数密切结合。其韵脚排列形式是ABAB,CCDD,EFFE,GG;相应的每行的音节数目是:9898,9988,9889,88。[4] 十四行诗出自普罗旺斯语,12世纪下半叶传入意大利,深受当时王公贵族的喜爱,并很快形成了西西里诗派。该派汲取了法国普罗旺斯抒情诗的形式和格律特点,创造了抒情短歌和十四行诗的诗歌形式。经由托斯坎纳诗派和温柔的新体诗派的巩固,直到皮特拉克达到完善。[7]在文艺复兴时期,十四行诗在法国也有发展。[8]16世纪,十四行诗开启了其英国化进程。[9]先把十四行诗引入英国诗坛的是怀亚特(SirThomasWyatttheElder)和霍华德(HenryHoward,EarlofSurrey)。[10]莎士比亚完成十四行诗英国化进程并使之固定下来。[11]17世纪是十四行诗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玄学派”诗人邓恩(JohnDonne)和弥尔顿为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12]20世纪,十四行诗几乎波及到欧美所有的国家。[13] 词源定义
十四行诗来源于意大利语sonetto,而sonnetto又来源于普罗旺斯语。英文名称‘sonnet”,过去曾音译成“商籁体”、“商籁”,或译作“短诗”。十四行诗的英文定义为“apoemthathas14lines,eachcontaining10syllables,andafixedpat-ternofrhyme”(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它是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一般采用固定的抑扬格五音步的韵律格式,形式多样。[6]因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每首诗十四行,故名。[14]最初流行于意大利,中世纪诗人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其后风行全欧。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是两节四行、一节六行的意大利体,押韵法采用五韵。英国诗人莎士比亚将十四行诗改为三节四行、一节两行的英国体,仍然以抒情为主,末两行往往点出全诗内容的结论,其押韵法也改为七韵,形成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