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莎草

莎草科莎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1
4
油莎草(拉丁学名:Cyperus esculentus var. sativus Boeckeler),[2]又名油莎豆、油莎果、地下扁桃。油莎草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原产地和最早的栽培区域为亚热带埃及热带东印度,已广泛栽培于西班牙、埃及、摩洛哥意大利南部南非拉丁美洲等地。[3]在中国主要栽培于黑龙江辽宁新疆云南等地。[2]
油莎草植株可高达100厘米。油莎草茎叶丛生,茎呈三棱形,被叶片包裹,叶片细长呈线形,光滑柔软,主脉络清晰,嫩叶青绿色,枯萎时呈褐黄色。油莎草是植株抽苔开花,花呈白色。块茎呈椭圆形、长椭圆形和长棒形三种,生长初期的块茎呈白色,成熟后变为褐黄色,块茎长约1~2厘米,直径约0.7~2.0厘米。[4]
油莎草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以及饲用价值,其地下块茎的形状和味道近似于核桃。油莎草块茎含油率最高可达55%,除可作食用油外还可作工业用油;其茎叶含有较多的脂肪糖份,营养丰富,且柔软没有茸毛,家畜均喜食。[1]

研究历史

油莎草在世界许多地区都有分布,主要产区是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印度俄罗斯美国南非拉丁美洲各国。[1]东印度从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把油莎草作为食用植物来栽培,考古学家曾在纪元前两千年的埃及第十二皇朝陵墓中发现这种植物的块茎。在埃及,特别是白尼罗河流域,有很多野生油莎草的分布。20世纪初,阿拉伯人很重视油莎草,把它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从十九世纪中叶起,美国南部开始栽培油莎草。在中国油莎草最早在北京植物园栽培,1960年北京植物园从保加利亚引入油莎草块茎,进行繁育和栽培试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