疡科心得集

清代名医高秉钧撰著的书籍
《疡科心得集》是清代名医高秉钧所撰写的外科著作,共分为七卷,包括《疡科临证心得集》3卷、《疡科心得集方汇》3卷和《景岳新方歌》1卷。该书于1805年出版,共收录了104篇医论和260余首方剂。高秉钧主张治外必本于内,强调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密切关系,提出了按部求因的辨证方法,并将温病学说融会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中。此外,他还创立了新的外科编写体例,每以两证互相发明,使各证治法昭然若揭。书末附有《家用膏丹丸散丸》1卷。该书对当今外科治疗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创作背景

清代是温病学说发展成熟的时期,高秉钧将温病学说与外科相结合,参以自己的临证经验,著成《疡科心得集》一书。

内容简介

高氏在《疡科心得集》“例言”中说“是书悉究病因,用药不执板法,虽曰外科,实从内治,窃以为得古圣贤之心法,故名之曰心得。”全书共3卷。上卷将的是上部病症(即以头面部、手部为主);中卷讲胸中、腹背、下肢诸病症;下卷是讲痘毒、疯疮、[]疮、结毒等症。“发无定处,无论属于何部者,另列于后。但上卷中《疡证总论》《疡科调治心法略义》和《申明外疡实从内出论》三篇,为该书的总论。代表了著者的主要学术思想,后面富有景岳新方歌诀。高氏认为“外证虽有一定之形,而毒气之流行亦无定位”,提出“毒攻五脏”的证候为“毒入于心则昏迷,入于肝则痉厥,入于脾则腹疼胀,入于肺则喘嗽,入于肾则目暗手足冷”。对疮疡之治疗则沿袭陈士铎阳毒可用攻毒,阴毒必须补正”及朱丹溪痈疽未溃以疏托解毒为主,已溃以托补元气为主”等观点。对于脓肿的切开排脓,高氏主张“深则深开,浅则浅开”“刀口勿嫌阔大,取脓易尽而已”。又因高氏兼通内、外科,因此常从内科角度论述和治疗外科疾病,例如对[dīng]毒走黄之症,仿温病热入心包之治法,采用紫雪丹、至宝丹及犀角地黄汤等,取其芳香开窍、凉血解毒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