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论-抖音百科
《资本论》(Das Kapital),全名《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Das Kapital: Kritik der politischen Ökonomie),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的主要著作,是马克思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1][2][3][4] 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完成,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财富差距扩大,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其中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工人运动的兴起逐渐成为当时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从1843年起,开始大量的收集和研究政治经济学资料,投入到《资本论》的写作中。而欧洲波澜壮阔的1848年革命以失败结局告终,更加促使马克思意识到,应当利用革命低潮的时机,深入研究经济学,给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石。在广泛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人的 思想均对马克思《资本论》的创作提供过一定的启发。经过数年的研究和写作,1865年底,马克思完成了《资本论》三卷手稿。1867年9月《资本论》第1卷由德国汉堡迈斯纳出版社出版,第2、3卷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出版于1885年和1894年。后来,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批判的手稿(《资本论》第四卷手稿)被考茨基整理单独出版为《剩余价值学说史》。[2][3][4] 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从总体结构上看,《资本论》分别研究了资本的生产、流通,以及资本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论》研究的主题就是资本的运动,《资本论》的思想主线——资本批判理论贯穿于理论结构之中。《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包括它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研究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以外,在生产开始之前关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过程,以及在生产结束之后所生产的商品的销售过程,就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实现与资本的流通。第三卷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研究在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上所表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资本所具有的各种具体形式,例如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士地资本等,实质就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分配及其具体分配形式,像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现实的总过程和总结果。根据资本的整个现实运动过程,就形成了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整个理论体系。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尤其重要的是,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入手,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实理论基础,颠覆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伟大变革。[2][3][4] 《资本论》的德文版出版后,接连在法国、英国、俄国、荷兰、丹麦、保加利亚等多国相继翻译,并先后出版了一百四十多种版本,流传甚广,影响力遍布世界。《资本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政治经济学领域带来了变革。还包含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内容,以及有关政治、法律、历史、教育、道德、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精辟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对世界范围内的工人阶级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2][3][4][5]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