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1年获物理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5]毕业后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9年,丁肇中证明了高能量普通光可以变成矢量介子,[6]1981年起,领导国际合作组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粒子,1995年,负责领导多个国家科研人员进行阿尔法磁谱仪实验。[7]
丁肇中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在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 以及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2]1974年,丁肇中团队因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a]的中性粒子(他命名为J粒子),这也是发现的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粒子,[8]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1] 人物经历
早年和求学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