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物价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按城乡分别编制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可按全社会编制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2] 消费者物价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其指数合理与否,不同国家定义不完全相同。消费者物价指数是进行经济分析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调控、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 标。同时,消费者物价指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除开滞后性,其在通货膨胀率的计算上也存在缺陷,故无法妥善处理住房价格。[2][3][4][5]
2025年1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介绍,2024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0.2%。[6]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2025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下调到2%左右。[7]
用途
在经济社会生活中,价格问题历来是各级政府关注的宏观经济问题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消费者物价指数按年度计算的变动率通常被用来反映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消费者物价指数及其分类指数还是计算生产总值以及资产、负债、消费、收入等实际价值的重要参考依据。通常消费者物价指数温和型大约在3%-6%,有些国家认为2%-3%的增长率是比较合理的。[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