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

东北地区的民间曲艺
1
4
二人转(song-and-dance duet、Er ren zhuan),二人转旧名叫“蹦蹦”“双玩意儿”“春歌”等,[18]1953年6月,在中国吉林省文联高叶提议下正式改称“二人转”。[19]是一种边走边唱边舞的走唱类曲艺形式。因主要流行于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并且用东北方言说唱表演,所以又被称做东北二人转。[20]
二人转自草创,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外带至关外的。[21][22]民国年间,知名的二人转戏班有很多。[23]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四平辽源长春等地也成立了地方戏队,在各大民俗活动中表演二人转。[24]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时期。[24]新中国成立以后 , 二人转大有遍及全国各地的趋势。[25]二人转表演有自己的特点,基本特点是化入化出,分包赶角;唱说做舞,以唱为主。[26]有多种演出形式,[27]一般分单、双、群、戏四种形式。[28]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29]
传统二人转的剧目丰富,计有三百多个。有“四梁四柱”之说,[30]“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有《钢鉴》《清律》《浔阳楼》和《铁冠图》。“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有《西厢》《兰桥》《阴魂阵》和《李翠莲盘道》。[31]此外,二人转名段还有《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太后》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出大批优秀的现代剧目。[32]如三送鸡》《接姑娘》等。[30]20世纪以来有影响的二人转代表性艺人有辽宁徐小楼、郎艳芳、小兰芝,吉林程喜发李青山谷柏林黑龙江的郭文宝、李太、胡景岐等。[30]
2006年,二人转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3]到2014年,共有8个二人转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3]2011年11月,中国二人转首次在澳大利亚悉尼演出,为中奥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贡献。[34]2020年吉林省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二人转曲目《双菊花》,荣获曲艺界国家级最高奖项牡丹奖节目奖。[35]

命名与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