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区是河南省南阳市辖区,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腹心,[3]东接社旗县、唐河县,西隔白河与卧龙区相望,南邻新野县,北连方城县,[10]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12°28'-112°49',北纬32°28'-33°10'。[2]宛城区面积971平方千米,[1]5个街道、5个镇、3个乡。[5]截至2024年末,宛城区常住人口63.34万人。[6]政府驻地位于东关街道建设中路666号。[10] 宛城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区北缘,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12][2]宛城区地势平坦,北高南低,西半部和北部为冲积平原,东南部为湖积平原。[2][4]“宛”是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13]春秋时楚灭申建宛邑,史称宛。[3]战国时期为南阳郡,唐时置宛州,元改南阳为府治。1948年,南阳解放,设南阳市,1952年撤市为县,1953年11月,复设南阳市。[14]1994年7月1日,南阳市新设宛城区。[11] 宛城区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为主,工业主要有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纺织、食品加工等部门,[10]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河南省首批大数据产业白河大数据产业园落户宛城。[15]2024年,全年全区生产总值414.9 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1 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19.5 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268.3 亿元,增长5.4%。 三次产业结构为6.5:28.8:64.7。全年人均生产总值65550 元,增长6.9%。[16]国道312线、省道103线贯穿境内,[12]此外,宛城区还有南阳东站及南阳姜营机场。[12][17] 宛城区是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汉光武帝刘秀故里,古宛城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之根和历史见证,至今仍留存有一大批珍贵的文物和历史建筑,有张仲景博物院(医圣祠)、南阳府衙、汉代冶铁遗址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玄妙观等17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18]宛城区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全国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河南省“对外开放先进区”、国家产粮大县(区)、[12]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 建设达标县(区)、[19]全国第六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20]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