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

中国古代天文学名词
太岁又称岁阴、太阴、天一等,[1]中国古代天文占星家假定的一个天体,其源于岁星木星)纪年。[2]西周时期的《周礼·春官》中便有太岁的相关记载,[1]古人认为岁星太阳公转一周约为12年,因此将岁星运行轨道“黄道”附近,由西向东等分为十二星次,并以此纪年。又为了实际应用的方便,古代天文占星家便假设出一个与岁星反方向运行的“假岁星”,称为“太岁”,并将其与“十二辰”配合用以纪年,[2]称为“太岁纪年”。[1]
古人观测天文也用于占星术的推算,[3]因此,“太岁”也被赋予了星占学方面的意义,由原来假定天体成为一种独立存在。[4]据战国时期的《荀子·儒效篇》记载,早在殷末周初时就已经有忌避太岁的俗信。随后,睡虎地秦简《日书》、西汉淮南子》等书又提出了冲抵太岁的说法。太岁也逐渐演化为岁星之神、北斗之神,最后更是成为天帝与人君的双重象征。[1]东汉时期,干支纪年通行后,[5]太岁神也有了六十位,每年轮流当值,因其掌握人间的吉凶祸福,便又衍生出了“顺星”“拜太岁”等习俗。[3]

历史溯源

太岁源于岁星木星)纪年。[2]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需要借助时间单位来记录历史,于是就诞生了计时单位“年”“月”“日”。[6]古人根据星象发明了岁星纪年,星指岁星,即木星[2]因为岁星由西向东运行的方向,与人们熟知的“十二辰”的方向及顺序正好相反,导致岁星纪年法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方便,[7]所以古代天文占星家便假设出一个与岁星反方向运行的“假岁星”,称为“太岁”,并将其与“十二辰”配合用以纪年,[2]称为“太岁纪年”。[1]人们借用其稳定周期和固定方位来辨方纪时,实际应用于星占和纪年。[8]由于战国时期诸侯争雄,各国历法也自成一体,于是根据天象产生的星岁纪年法得到了诸国的认可。[9]

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