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

晚清时期的官员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沧州南皮县)。[1]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5]
张之洞四岁开蒙,学习中国传统文化[6],十三岁中秀才,十五岁中举人,二十六岁提名探花,任职授翰林院编修[7][8]同治六年(1867年)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变革当地科考文风。光绪二年(1876年)进入北京任文渊阁校理。[9]在此期间,张之洞是保守的清流派代表[8],对洋务运动多有反对。[10]光绪七年(1881年),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在此整顿吏治、清理财政,开始接收“洋务”思想。[11]光绪十年(1884年),张之洞任职两广总督,筹划两广防务,制定策略对抗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战争失败后,意识到枪炮军械的不足,加速了向洋务派的转变。[12]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调署湖广总督,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等一批近代工业。还兴办新学,先后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前身)等教育机构。[4]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张之洞回到湖广总督任上,训练出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陆军——“江南自强军”。维新运动时期兴起时,他推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劝学篇》,主张先明内学,然后择西学以用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13]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之洞会同刘坤一上《江楚三折》,提出兴学育才、整顿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张之洞进入北京,获授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次年,光绪帝慈禧相继死去,与新任摄政王载沣政见不合,同时身患重病,渐离权力核心。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一日(1909 年10月4日),张之洞在北京去世,终年七十二岁,死后被清政府追谥“文襄”,晋赠太保。次年,归葬故乡南皮[2][8]
张之洞身短有巨[rán]风仪峻整,好结交名流文士,早期为官时实为清流领袖,[8]接收洋务思想后开始发展洋务,发展民族重工业事务,使武汉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教育上创办新式学堂,推动了传统知识内容与西方学科知识的融合。[14]东南互保的签订,保护了东南境不受战乱波及,“江楚三折”成为清末实行近代化教育改革的总纲。[15]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有《张文襄公全集》《劝学篇》等传世。[3]

人物生平

才华初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