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戏-抖音百科
鲁迅所著短篇白话小说,收入小说集《呐喊》
《社戏》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1922年10月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1922年12月初刊在《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十二号[1],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初版)[2]。《社戏》原为《呐喊》的倒数第二篇,但《呐喊》在进行第13次印刷时,作者将《不周山》删去,《社戏》成为末篇。[3] 《社戏》讲述了民国元年后,“我”因在北京两次听京戏产生不适,遂回想起十一二岁在鲁镇时,一次夏夜与玩伴们摇船去邻村看社戏的故事。《社戏》运用了叙事性描写和空间并置的艺术手法[4][5],创造出一个具有美好人伦传统的乡土世界,表达出作者对传统乡土社会的眷恋。此外,《社戏》通过塑造一系列自由活泼、真诚单纯的乡野顽童形象,表达出作者以幼者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念[6]。 新中国成立后,《社戏》作为鲁迅作品的保留篇目收入各个时期各个版本的初高中语文教材。[7] 创作背景
1917年到1921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应邀来中国讲学,他在福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西、山东、北京等地介绍了自己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讲学中,杜威提出以“儿童本位论”为核心的现代儿童观,认为解决当下世界种种危机的希望应寄托于尚未被成人社会污染的儿童身上,主张顺应儿童的天性,发掘儿童的潜能,反对用礼教压制、干涉、束缚儿童,让儿童自由全面地发展,以疗救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世风。此说带给当时文化界不小的震动,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接受了杜威的现代儿童观。杜威讲学结束后的第二年,鲁迅立即创作出以儿童为主角的小说《社戏》,该作品融入了他对现代儿童观的理解。[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