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苇鳽

鹭科苇鳽属中的一种鸟类
黄苇[jiān]学名Ixobrychus sinensis),[1]别名黄斑苇鳽黄小鹭、小老等水骆驼[2]是一种小型的鹭科苇鳽属鸟类。[1]体长29-40厘米,体重50-103克。雄性成鸟头顶、羽冠、枕部黑色,有少量灰白色纵纹,喙稍长较细,颈部棕黄色且较短;后颈、背部、三级飞羽以及翅上覆羽淡黄褐色;尾上覆羽暗褐色,尾羽黑色。下体余部浅黄褐色,胸侧羽缘栗红色。两性羽色相似,但雌性成鸟头顶栗褐色,身体有条纹。[5][6][7][8]
黄苇鳽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至东南部[6][8][3]中国分布较广,从东北部至中部再到中国西南部台湾海南等地均有繁殖。主要栖息在平原至低山的湖泊、水塘、灌木丛、淡水沼泽、稻田、田野等地,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为食,也捕食小鱼、甲壳类动物青蛙软体动物蟋蟀等。[5][8][10][7]
黄苇鳽于200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3]在国际,黄苇鳽受到《1918年候鸟条约法》(Migratory Bird Treaty Act of 1918)的保护。[11]

命名与分类历史

黄苇鳽,属于鹈形目鹭科苇鳽属[1][2]1789年,约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Johann Friedrich Gmelin)在对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的修订版中,基于英国鸟类学家约翰·莱瑟姆(John Latham)的著作《鸟类概论》(A General Synopsis of Birds)中所收录的“Chinese heron”描述了黄苇鳽,将它归入Ardea属,赋予其二名法“Ardea sinensis”。[12][13]1828年,瑞典博物学家古斯塔夫·约翰·比尔伯格(Gustaf Johan Billberg)引入Ixobrychus属,[14]属名结合了古希腊语“ixias”和“brukhomai”,“ixias”是一种芦苇状植物,“brukhomai”的意思是“吼叫”。[15]黄苇鳽的亚种分化曾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可分化为5个亚种,也有学者认为该物种为单型种。[6]按照国际鸟类学大会(IOC)最新的世界鸟类名录,黄苇鳽是苇鳽属的9个物种之一[16],无亚种,学名为“Ixobrychus sinensis”,[1]sinensis”是现代拉丁语,意思是“中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