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胡荽

菊科石胡荽属一年生草本
石胡荽(Centipeda minima ( L. ) A. Br. et Aschers.),别名三牙戟、沙药草、球子草、鹅不食草等,菊科Asteraceae石胡荽属Centipeda[1]一年生匍匐状草本[5]。该物种原产于中国印度日本朝鲜等国家,比利时利比里亚等国家引种栽培[2];在中国分布于华南、华北华中、西南和华东等地区[3]。石胡荽主要生长在温带生物群落中[2];性喜阴湿[6],喜温暖,适宜栽培于壤土和砂质壤土上[5];生长适温为25~35℃[6]。花期9~11月,果期10~12月[7]
石胡荽株高5~20厘米。茎多分枝,匍匐状[3]。叶互生,无柄[5],叶片楔状倒披针形[3]头状花序无柄[8],扁球形,单生于叶腋;总苞半球形;总苞片椭圆状披针形,绿色,膜质;边花雌性花冠细管状,淡绿黄色;盘花两性,花冠管状,淡紫红色[3]雄蕊4枚,花药基部钝圆,子房下位[5]瘦果椭圆形,具4棱[3]
石胡荽味辛,性温。具有祛风利湿、通窃散寒、散紧消肿的作用;主治感冒、风湿关节痛、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跌打损伤等。[5]其干粉作为饲料添加剂,能够明显地减少家禽的发病率[9]。石胡荽作为杂草常为害水旱轮作地、冬种田的各种作物[10]

本草考证

石胡荽始载于《食性本草》,原名鹅不食草[8]。石胡荽是《嘉花本草》卷二十七“新补”的5种药物之一,石胡荽”条下有注言:“已上五种新补,见孟洗、陈藏器萧炳、陈士良、日华子[11]李时珍谓:“石胡荽,生石缝及阴湿处小草也,高二,三寸,冬月生苗,细茎小叶,形状宛如嫩胡荽,其气辛熏不堪食,鹅亦不食之,夏开细花,黄色,结细子,极易繁衍,僻地则铺满也”。[7]植物名实图考》:“石胡荽,《四声本草》收之,即鹅不食草,详《本草纲目》。以治目,研末嘎之。《简易草药》有满天星、沙飞草、地胡椒、大救驾诸名,亦治跌打损伤。”[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