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词派指的是后蜀赵崇祚所编词集《花间集》[1]中的词人群体。该群体所作之词滥觞于南朝宫体诗,到中晚唐后受燕乐影响的新兴曲子词在内容与审美方面为花间词的特征创造了条件。同时,晚唐诗人韩偓“香奁体”可看成“艳诗”向“艳词”的过渡。而温庭筠大量创作艳情词且流传于市井,形成广泛影响,词人的数量大增,且创作模式也固定了下来。[2][3][4][5][6][7][8] 随着北方政局动荡,流寓到西蜀的文人受当地游乐燕集风气影响,并在前、后蜀帝王的推动下,创作了一大批艳词。其中14位西蜀词人所创之词作与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孙光宪等四位非西蜀词人作品入选赵崇祚所编之《花间集》十卷。虽然这个群体的词人并非处于一个团体内,但他们的词作风格与审美倾向大体一致,后世称之为“花间派”。花间词人多在歌筵酒席间进行创作,专主侧艳之词,题材多以女性为中心,内容涉及女性形象、男女相思、伤春怨别等,风格轻艳婉媚,辞采华美。花间词人的作品上承宫体,亦是后世词体发展的基石。温庭筠与韦庄堪称花间词的代表作家。温庭筠更被视为花间词派的鼻祖。[a]他创作的《菩萨蛮》十四首被称为“词史上的一段丰碑”。此外,韦庄也以清疏的笔法,疏朗秀美的风格与清新自然的语言独树一帜,成为花间别调。其《菩萨蛮》五首最具代表性。随着《花间集》的广泛传播,花间派词家通过词作言情娱人的传统为后世词家广泛接受和继承。[9][10][5][11][12][7][3][13][14][15][16][8] 花间词 派的由来
历史渊源
南朝时的民歌及文人歌诗,尤多侧艳之风,其中男女恋情的内容符合于统治者纵情声色的需要。帝王与宫廷文人对所搜集的民歌进行润色修改到进一步创作发展,宫体艳情诗由此兴盛。就内容而言,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题材多涉及女性,情调轻艳,风格柔靡,辞藻华丽。这一风气影响到隋及初唐。[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