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

百合科贝母属植物
1
4
川贝母(学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是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2]该物种生长在海拔1800-4200米的林中、灌丛下、草地、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川贝母原产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尼泊尔;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也见于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山西等地。[4][2][3]
植株长15-50厘米;鳞茎球形或宽卵圆形,由2枚鳞片组成;叶通常对生,少数在中、上部兼有散生或轮生,条形至条状披针形;花通常单朵,紫色至黄绿色,叶状苞片狭长;蒴果长宽各约1.6厘米,棱上只有宽1-1.5毫米的狭翅;种子扁平,外皮棕黄色至淡棕黄色,表面有褶皱。花期5-7月,果期8-10月。[2][5]
川贝母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药材,其入药成分为干燥鳞茎,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6][7]川贝母野生资源濒临枯竭,202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级别易危(VU)。[8]于1987年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的29种国家重点保护(三级保护)植物药材之一。[6][9]

历史记载

贝母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陶弘景记述:“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图经本草》中记载“今河中、江陵府、寿、随、郑、蔡、润、滁州皆有之。根有瓣子,黄白色;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鼓子花;八月采根晒干。此有数种。”并在贝母项下有贝母、峡州贝母和越州贝母的附图,其中所附贝母图为葫芦科植物假贝母土贝母),峡州贝母为川贝母,越州贝母为浙贝母。据以上所示植物形态及其产地来看,宋代以前所用贝母可能是百合科贝母属的多种植物。《滇南本草苦马菜条附案中首次出现川贝母之名。《本草纲目拾遗》始分川贝浙贝。初期药用贝母的原植物无从考证,《证类本草》之“峡州贝母”应为百合科川贝母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