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丹地貌

在干涸河湖泥质岩层上形成的风蚀和水蚀地貌
雅丹地貌(又称雅尔丹地貌白龙堆[2])是在干涸的湖底、河湖堆积阶地上,以第四纪中更新世河口相湖相粉砂岩、泥岩、砾岩(砾石多为泥砾)为成景母岩,因暂时性暴雨冲刷及定向强风吹蚀作用形成的垄岗、堡丘、土柱地貌景观。[2][1]:6-7[3]是以第四纪中更新世河口相湖相粉砂岩、泥岩、砾岩(砾石多为泥砾)为成景母岩,由暂时性暴雨冲刷及定向强风吹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垄岗、堡丘、土柱,以及造型似兽、似禽、似物的微地貌景观。[4]不过其定义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定义可能略有不同。[1]:6-7雅丹地貌广泛分布于地球,多位于极端干旱地区。[2][1]:6-7[3]雅丹地貌除大洋洲和南极洲外的五大洲均有发现。在中国,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缘的罗布泊哈密盆地疏勒河中下游地区以及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等地,总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5]而在火星等星球也有雅丹的存在。[6]
雅丹的发育有着一定的循环,大致可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消亡期/老年期。其发育过程大致为:裸露在外的干涸河湖泥质岩层,在长期定向风的吹蚀下,产生裂隙并逐渐增大。在原本平坦的地表发育出形态不一的雅丹。长期侵蚀后,雅丹逐渐坍[tān]塌、消亡,最后形成行的平原。[6][1]:72,82,90,116
雅丹可按大小分为迈赛和雅丹或小雅丹(Micro-yardangs)、中雅丹(Meso-yardangs)、大雅丹(Mega-yardangs)。[7]可按成因分为水蚀雅丹、风蚀雅丹、风和水共同作用形成的雅丹。[8]可按地球化学的颜色区分为黄色雅丹、白色雅丹、红色雅丹。[7]也可根据发育时期不同按形态分为方山状雅丹、长垄状、平顶塔状、金字塔状雅丹等。[7]
雅丹一词最初记载于1903年瑞典冒险家斯文·赫定出版的《中亚和西藏(Central Asia and Tibet)》一书中,但之前史书中便有龙堆、白龙堆等其他名称。[9][1]:3-5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