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

侵袭细菌的病毒
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藻类、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噬菌体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和包含于其中的核酸组成;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2]
噬菌体是病毒中最为普遍和分布最广的群体,凡是有细菌的场所,就可能有相应噬菌体的存在。[3]在人和动物的排泄物或其污染的井水、河水中,常含有肠道细菌的噬菌体。在土壤中,也可找到土壤细菌的噬菌体。[4]
噬菌体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并且必须在活菌内寄生,其特异性取决于噬菌体吸附器官和受体菌表面受体的分子结构和互补性,只寄居在易感宿主菌体内并可裂解细菌,故流行病学可利用噬菌体进行细菌的鉴定与分型,以追查感染源。噬菌体可以应用于细菌鉴定和分型、诊断和治疗、检测标本中的待测菌、基因工程载体等。[5]

历史

1898年,俄国学者伽马列亚用燕溜水处理炭疽杆菌时,首先发现一种能使该菌新鲜培养液溶解的物质。1915年,英国细菌学家F.W.特沃特在检查牛痘苗杂菌时,发现在琼脂平扳培养基上的白色葡萄球菌菌落变成玻璃样透明,移补于肉汤后,发现有菌体裂解现象,并认为是一种自溶酶的作用。1917年,加拿大医学微生物学家F.德赫雷尔报导了他的详细实验,证明用恢复期痢疾病人粪便培养的肉汤,通过细菌滤过器的透明滤液,有裂解新鲜痢疾杆菌的作用、继续移种能增强裂解的效力,并命名为噬菌体,指出它是一种寄生于细菌,有繁殖能力的生活物质。[6]从1915年,第一篇关于噬菌体的文章出现,至今的70多年历史中,噬菌体己在分子生物学的舞台上起了重要的作用。1952年,美国遗传学家莱德伯格发现通过噬菌体的传导,可以实现不同细菌间的基因重组现象。1957年,法国遗传学家本滋尔以T4噬菌体作为研究材料,分析了基因内部的精细结构,提出了顺反子学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