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

明永乐年间编修的大型类书
1
4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永乐大典》清抄完成,成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全书22877卷,另有凡例、目录60卷,共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5]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4][6]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7]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8]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3000多人参加,历时四年,于永乐六年(1408年)修成,全书22877卷,另有凡例、目录60卷,共11095册,约3.7亿字。《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后,只抄录了一部,叫做“永乐正本”;到嘉靖朝,因担忧大典有损,又重录了一部,称为“嘉靖副本”。明亡时,永乐正本不知所踪,一般认为是毁于明末战火;嘉靖副本因朝廷官吏的窃取,八国联军的焚掠,最终也没能逃脱被毁散佚的厄运。现今,438册《永乐大典》残本星散于9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个公私收藏机构。[3][4]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是上起周秦,下迄明初的历史文献资料的总结,其主要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伦理制度、政治、历史、名物、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等各方面。[6]《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8]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具有巨大的文献价值、版本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4]

作者

作为《永乐大典》的发起人和支持者,朱棣也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皇帝,他认识到了编纂《永乐大典》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推进。[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