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蟾蜍(学名:Bufo gargarizans),别名癞蛤蟆、癞疙瘩,蟾蜍科蟾蜍属两栖动物。[2]中华蟾蜍其平均体长为90~110毫米。[5]雌性比雄性稍大。[9]体型粗大,头宽,眼大而凸出;雄性背部呈墨绿色,雌性背部呈棕黄色。口阔,吻圆而高,吻棱明显[6]。全身皮肤除头顶外极其粗糙,均布满大大小小的圆形瘰[luǒ]粒,成体瘰粒多而密,瘰粒为皮肤腺。其中最大的一对位于鼓膜后方,称为耳后腺。这些体腺是中华蟾蜍分泌蟾酥的重要部位,蟾酥具有强烈毒性,可以喷向敌人来自卫。[5]口内无锄骨齿,上下颌亦无齿。[10] 中华蟾蜍分布于俄罗斯、朝鲜、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大部分地区。[8][3]在中国广泛分布于东北、东南、西南、以及西北的内蒙古地区。[11]喜欢栖息于石下、草丛中或土洞内;白昼潜伏,黄昏时会外出活动,雨后活动活跃。气温低于10℃会冬眠。[12] 中华蟾蜍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以及生态价值。中华蟾蜍是捕食田野害虫的能手,一天能捕食600多只害虫。中华蟾蜍体腺分泌的蟾酥可供药用,《本草纲目》中记载蟾酥可“治发背疗疮,一切恶肿,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蟾酥具有良好的抗恶性肿瘤作用。[10][13] 中华蟾蜍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3]
分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