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嬴姓,名渠梁,亦称秦平王[4]。战国时秦国第二十五位国君。秦献公之子,秦惠文王之父。[5] 秦献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61年),秦献公逝世,年仅21岁的秦孝公继位。秦孝公胸怀大志,继位后决心振兴秦国。他颁布求贤令,广征富国强兵之策。在位期重用商鞅,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实行两次变法。在国内奖励军功,大力发展农业,推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秦国政治、军事、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外,秦孝公精心谋划,选择与楚国联姻,同韩国订约,集中兵力伐魏占据关中战略要地,为秦国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6]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重,想把王位传给商鞅,商鞅辞谢没接受。[7]秦孝公逝世后,葬于弟圉[yǔ],由其子秦惠文王继位。[8][9] 秦孝公较为彻底地完成了对秦国的封建体制改革和封建制度的完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在商鞅辅佐下通过改革变法使秦国国力日益强盛,为其后代秦始皇嬴政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进而推动了华夏文明的进步。[10]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