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学名:Musa basjoo Siebold & Zucc. ex Iinuma),别名甘蕉、天苴、板蕉、牙蕉等,为芭蕉科(Musaceae)芭蕉属(Musa)多年生草本植物。芭蕉常分布在亚热带生物群落中,原产于中国中南部和东南部,日本和韩国有引种栽培,也在琉球群岛,在印度东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区有栽种。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如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福建、广东和广西等省区均有分布,多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4]。芭蕉喜温暖、潮湿和阳光充足的环境,适宜栽培于肥沃、疏松的砂质土壤中[3][5]。 芭蕉植株高2.5~4米,叶片长圆形,叶面鲜绿色,叶柄粗壮;花序顶生,花苞红褐色或紫色;浆果三棱状长圆形,长5-7厘米,具3-5棱,近无柄,肉质,内具多数种子;种子黑色,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宽6-8毫米[6][7][8]。 芭蕉植株可作园林观赏植物[9],据中药典籍《中药大辞典》记载,芭蕉果实生食可止渴润肺,蒸熟晒裂后舂[chōng]取仁食能通血脉填骨髓[10][11],根、叶、花及芭蕉汁均可入药,主治胸隔饱胀,风湿疼痛、疔[dīng]疮痈[yōng]疽[jū],热病等等[11],工业上也可用于织布造纸[12][13]。另外,芭蕉出现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如诗词、画作、典故等[14][15][16][17]。 历史发展
芭蕉,古代又称甘蕉,自汉 以来就是岭南地区的主要水果,在西汉武帝时就被作为“奇草”引入陕西种植[18]。《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芭蕉的古称)十二本。”[19]这是芭蕉园林栽培的最早记载。“芭蕉”名称的由来,据《群芳谱》所述:“菊不落花,蕉不落叶,一叶生一叶焦,故谓之芭蕉。”[12],司马相如所作《子虚赋》中有记载:“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乐则有蕙圃:蘅[héng]兰芷若,芎[xiōng]菖[chāng]浦,江蓠蘼[mí]芜,诸柘[zhè]巴苴。”,巴苴即芭蕉[20][21],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中也记载“种芭蕉欲其长茂,以染泥沃之”,而到了唐宋时期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进后,在广西已普遍栽培[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