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尧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
1
4
赵忠尧(1902年6月27日-1998年5月28日[9]),出生于浙江诸暨[1][a]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核物理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3]是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10]
赵忠尧主要从事于核物理中硬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是中国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线研究的先驱和奠基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观测到反物质现象的物理学家。[3]他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没现象,对正电子的发现和物理学家接受量子电动力学理论起了重要作用。[11]1920年秋,赵忠尧从浙江省诸暨县立中学毕业,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前身),[11]1925年毕业。[12][13]1929年,赵忠尧与欧洲学者同时独立观察到硬γ射线通过重元素时,除了康普顿散射和光电效应引起的吸收外,还存在着反常吸收。[14]1930年,首先发现“特殊辐射”,[8]1931年后,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1946年,赵忠尧赴美参观原子弹试爆试验,并留美购置核物理实验设备和其他科研器材。[15]1949年,赵忠尧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行原子核反应研究[16]。1955年与1958年,他先后主持建成70万伏和200万伏高气压型的质子静电加速器,为在中国建立核物理实验基地做出了重要贡献。[11][17]1973年后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9年,赵忠尧先生代表中国科学界前往德国出席物理学会议,并进行参观访问。[18][19]1995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
赵忠尧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高校任教,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等卓越物理学家。[20]

人物生平

早年与教育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