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语系地方戏曲
1
4
潮剧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又称“泉潮雅调”“潮音戏”“白字戏”,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享有"南国奇葩"美誉。[1][2][3]潮剧流传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4]
潮剧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南戏,吸收和[róu]潮汕地区民间传统音乐素材和民俗文化孕育而成[5]。明宣德年间,已经出现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演出本[6]清朝时期,潮剧逐步发扬光大,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潮汕文化重要组成部分[7]抗日战争以后,潮剧衰落。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5][8]
潮剧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代表剧目《杨令婆辩本》《扫窗会》《闹钗》,代表人物有姚璇秋陈鹏方展荣郑舜英等。[9]潮剧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此后,揭阳市申报的潮剧项目,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23日,福建省云霄县申报的潮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7][10][11][12][13]

历史沿革

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