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英文简称ISS)[a]由16个国家共同建设、运行和使用,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时最长且涉及国家最多的空间国际合作项目[6]。
作为国际合作空间探索项目,国际空间站的规模庞大、系统复杂、技术先进[6]。该站是一个微重力和空间环境下的实验室,主要面向生物学、生物医学、地球与空间科学、材料科学、基础物理等领域展开科学研究[7][8][9][10]。
国际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工作始于1998年11月20日,率先发射入轨的舱段是由美国出资、俄罗斯制造的“曙光号”功能货舱,随后是由美国建造的“团结号”节点舱[1]。国际空间站的在轨建设工作历时12年余,最后一个舱段——多用途后勤舱于2011年3月1日完成对接,标志着国际空间站基本完成大规模组件的在轨组装工作,进入在轨应用与维护阶段[11][12][13]。该舱段返回地面后进行了改装,并更名为“永久性多功能舱”。
2022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将国际空间站的寿命延长至2030年,并计划在2031年摧毁国际空间站(ISS),残骸将沉入南太平洋的无人区“尼莫点”(Point Nemo)。
建造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