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
侏罗纪(Jurassic Period)[1],中生代中的第二个纪,其时间划分约为距今2.01亿~1.45亿年(201.4Ma~145.0Ma),[2]跨度长达5800年左右。[1]在国际地层分类体系中将侏罗纪分为3世(统)11期(阶),应建立11枚“金钉子”,现已建立8枚“金钉子”,顶界提塘阶未确定金钉子,底界赫塘阶金钉子位于奥地利提洛尔地区卡尔德文山脉的库约赫山口。[3]在中国地质年代表中,侏罗纪地层系统被设立为3世(统)4期(阶)。[4]
侏罗纪时期,全球古地理格局主要以盘古超级大陆的持续裂解为主。早侏罗世(201~175Ma),盘古大陆泛大洋和特提斯洋共同构成了大致倾斜的“C”形全球古地理海陆格局;中-晚侏罗世(175~145Ma),大陆的裂解进程持续。在南半球印度板块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并开始了北漂进程;南极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等也先后开始分离。在北半球,北美和格陵兰板块与西欧和南美板块分离开来。在东亚地区,羌塘板块和中缅地块等持续向亚洲大陆汇聚,[3]期间产生的煤炭和煤成气资源在陆相地层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北美、北欧、东亚、东北亚和南极洲潮湿气候带都有广泛分布。[5]侏罗纪是地球历史上典型的温室气候期,全球平均温度比现代要高出5~10℃,在高纬度地区,海水的温度要比现代海水温度高,且全年全球无冰。[3]
生物在侏罗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裸子植物的发展在侏罗纪进入极盛期,苏铁、银杏和松柏类都占有重要地位;[5]软体动物空前繁荣,菊石更盛,箭石与海胆也占重要地位;爬行类中的恐龙迅速发展;哺乳类也有所发展;真骨鱼类与鸟类于晚侏罗世问世。[6]

命名

侏罗纪英文名为“Jurassic Period”,其中“Jurassic”一词来源于瑞士法国交界的“Jura”(汝拉山,又译侏罗山),“侏罗”一词为其日文汉语音译。1795年,德国近代地理学、地质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根据该山的白色灰岩首先提出“侏罗灰岩”一词;1829年,法国地质学家A·T·布龙尼亚尔(Brongniart,Adolphe-Théodore)据此首次提出“侏罗地层”术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