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

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1
4
赫哲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中国境内仅5373人(2021年)。[4]其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构成的三江平原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镇抓吉赫哲族村[5]以捕鱼与狩猎为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北方少数民族中唯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民族。[6]赫哲族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也有观点认为应归入那乃次语支),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来记录语言。[7]
赫哲人先民是肃慎族系的组成部分,历史上包含于肃慎、挹娄、勿吉等古代民族之中。唐代和渤海国时期,赫哲族先民归属于黑水靺鞨,后来,赫哲人成为女真人重要的组成部分,金收国元年(1115年),松花江下游设立胡里改路,赫哲族先民便归属其内。至明末清初,赫哲先民从野人女真人中逐步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族群,当时赫哲人又分为“剃发黑金”和“不剃发黑金”两个部分,而中国的赫哲族和俄罗斯的那乃人主要是剃发黑斤的后裔。[8]直到康熙二年(1663年)三月,“赫哲”才作为族称首次出现。[7]清康熙八年(1689年),中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赫哲人从此跨境居住。[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赫哲族的政治权利得到全面保障,开始平等地参与党和国家事务的管理。政府还积极帮助赫哲族发展经济,使其生活条件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同时,随着医疗条件的提升,赫哲族的人口开始稳定增长。他们还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第一个实现“普九”教育的民族。为了更好的传承发展民族文化,赫哲族地区不仅出现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还诞生了自己民族的书面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电影创作等。[9]
过去的赫哲族崇尚万物有灵论,在族内普遍存在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灵物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崇拜及萨满教信仰,传统跳神是其重要表现形式。[10]同时,赫哲族也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他们的服饰、被褥多采用鱼皮、兽皮制成;他们的饮食分生、熟两种,以鱼、兽肉和野菜为主;他们的葬礼有“二次葬”的习俗等等。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风俗渐渐的也被汉族同化,[6]所以他们不仅会举办属于自己民族的节日“乌日贡”文体大会,也会庆祝春节清明节等汉族传统节日。[9]赫哲族的民族艺术也丰富多彩,有“伊玛堪”[6]、赫哲族鱼皮画[11]、萨满舞、口弦琴等等,[6]其中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赫哲族伊玛堪、赫哲族乌日贡大会、赫哲族婚俗、赫哲族嫁令阔陆续被列为中国非物质遗产。[12][13][14][15][16]

族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