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冯·鲁登道夫

德国陆军将领
埃里希·冯·鲁登道夫(Erich Von Ludendorff[1],1865年4月9日—1937年12月20日),民族沙文主义者,德国陆军将领,军事战略家。[3][2]
1865年4月9日,埃里希·冯·鲁登道夫出生于今波兰的波兹南省,12岁入陆军幼年学校,1881年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并在翌年入伍,被授予少尉军衔。1890年进入柏林陆军军事学院学习,1893年毕业。1894年,进入德国总参谋部工作。[2][3]1904年,调任总参谋部第二处处长。1914年,晋升为少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埃里希·冯·鲁登道夫在武索将军阵亡后接管了第14步兵旅的指挥权,后被任命为第8集团军的参谋长,设计制定了马祖里湖区之战[a]和波兰中部战役[b]的作战计划及第二次马祖里湖会战[c]的作战计划。1916年,埃里希·冯·鲁登道夫被任命为第一军需总监并晋升步兵上将。1917年1月8日,埃里希·冯·鲁登道夫说服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采纳了无限制潜艇战的策略。1917年9月,埃里希·冯·鲁登道夫推动成立了祖国党。1917年10月,埃里希·冯·鲁登道夫发动了卡波雷托攻势。后期由于德军在军事上遭遇一系列失败,1918年10月26日,埃里希·冯·鲁登道夫被迫辞职,[2]后期从事政治工作和写作。1920年鲁登道夫参加了以推翻共和国重建君主政体为目标的卡普暴动。1923年又与希特勒合作,企图夺取德国政权,遭到失败。1925年,埃里希·冯·鲁登道夫被提名为纳粹党总统候选人,结果仅获得1.1%的选票。1935年被德国政府授予元帅军衔。1937年12月20日,埃里希·冯·鲁登道夫在德国巴伐利亚的图青逝世。[2][3]
1935年,埃里希·冯·鲁登道夫出版了军事著作《总体战》。《总体战》是他治军理政几十年体会的军事结晶。这部著作从政治与战争的关系、民众在战争中的地位、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以及统帅机构在战争中的作用等多个方面阐释了作者的总体战思想。埃里希·冯·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和20世纪初工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水平提出的。埃里希·冯·鲁登道夫仇视和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宣扬种族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其军事思想适应当时德国复仇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需要,是纳粹德国侵略扩张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3]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