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日报》,1937年12月11日由晋察冀军区出版,原名《抗敌报》。1938年8月改由晋察冀边区出版,成为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1941年11月,《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邓拓任社长兼总编。1948年6月14日,《晋察冀日报》在平山县里庄村发表终刊启事。从1937年12月11日创刊至终刊,共10年6个月零3天,出版报纸2,854期。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和邯郸市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华北局《人民日报》。 内容介绍
《晋察冀日报》是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这份报纸创刊于1937年,终刊于1948年,之后与邯郸市其他报纸合并,成为中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晋察冀日报》是敌后抗战报纸中出刊最多的,共出报2800多期。
作为中国共产党晋察冀中央局的机关报,《晋察冀日报》伴随着晋察冀边区根据地一起发展壮大,见证了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大区党报之一。在办报期间,面对敌人层层封锁和恶劣的环境,《晋察冀日报》的工作人员根据消息源,绕过敌人的封锁线获取消息、出版报纸,像地雷战英雄李勇、狼牙山五壮士、英雄王二小等英雄事迹,都是在那段时间刊出的。 《晋察冀日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又有副刊《老百姓》,还有漫画、顺口溜、诗歌等。每天都会出小评论,每周出周评。报纸不仅在解放区出版发行,就是在敌占区也发行。由于文章内容通俗易懂、幽默诙谐、脍炙人口,成为当时根据地广大军民了解第八路军政策和根据地战况的主要渠道,也是晋察冀边区党和人民对敌作战的重要宣传武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