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铺子

茅盾所著短篇小说
《林家铺子》是茅盾于1932年6月创作的短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小说原名《倒闭》,但时任《申报月刊》主编的俞颂华觉得创刊号上登“倒闭”不吉利,遂改名《林家铺子》,发表于同年7月15日《申报》月刊上,[2]全文约2万字,后被收入由上海开明书店于1935年5月出版的茅盾小说集《春蚕》中,现广泛收录于同名小说集中。
《林家铺子》以主人公林老板与社会各阶层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揭示了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民族工商业的共同命运。1932年新年前后,江浙富裕小镇中精明而谨慎的杂货铺子林老板,面对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社会的大环境下,国民党党部、商会一次次贪得无厌地敲诈,同行“裕昌祥”不择手段的挤兑,债主不遗余力的催逼,加之淞沪战争后进货困难,货款难收,人们的购买能力下降,林家铺子面对绝境苦苦支撑。后卜局长恬不知耻地要娶花季少女林阿秀做小妾被拒绝,党部利用“裕昌祥”散布的“拆烂污卖贱货,捞几个钱就打算逃走”的谣言为罪名将其扣押,伙计寿生为了救林老板卖掉铺子筹措了两百大洋。林老板陷入绝境,最终带着女儿卷款而逃。小说与同时期的《春蚕》共同展现了江南城镇与农村在内忧外患下的动乱生活,描绘出一份十分广阔的时代画卷。
《林家铺子》是一篇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的短篇创作之一,它以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艺术真实性相统一的特点,有力地揭露、鞭挞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得到当时进步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的重视和好评。[3]

创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内忧外患,举国动荡不安。“九一八事变”和“淞沪战争”相继爆发,民族矛盾尖锐,大批上海市民逃往周边城镇避祸。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外向侵略者卑躬屈膝,对内加紧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假借抗战和查封日货的名义,大肆敲诈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