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精-抖音百科
邻苯甲酰磺酰亚胺,甜味剂,最早发现的代糖
糖精(Saccharin),学名邻苯甲酰磺酰亚胺,化学式为C₇H₅NO₃S,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代糖类物质。[1]常温下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微溶于水。[1]味极甜,甜度约为蔗糖的300~500倍,但在高浓度时会有苦味和金属味。熔点为224℃,分解温度为228℃,每日安全摄入量(ADI)为0~2.5mg/kg。[1][4]糖精是一种无营养价值的化学合成甜味剂,可由邻磺酸基苯甲酸与氨反应制得。[1][4]市售糖精有3种商品形式即糖精、糖精钠及糖精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疗、香烟及化妆品等领 域。[2]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糖精及其盐类化合物列为3类致癌物。[1][3] 历史
发现历史
像大多数人造甜味剂一样,第一个人造甜味剂糖精是偶然发现的。1879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伊拉·雷姆森实验室的化学家康斯坦丁·法尔伯格(Constantin Fahlberg,俄裔美国化学家)首次发现了糖精。康斯坦丁·法尔伯格的目的原本是研究煤焦油中一类叫芳香族磺酸的化合物甲苯磺酰[xiān]胺的氧化机理,在研究过程中,化学试剂不小心溅到了他的手指上,后来他舔了舔手指,这种物质被他们误服。随后他发现这种物质有一种甜味,这才有了糖精的发现。他的同事雷姆森(Remsen)同样发现了这一现象。法尔伯格和雷姆森从煤焦油中提取出苯甲酸磺酰亚胺甜味剂,实验证明其甜度为糖的300-500倍,二人于1879和1880年共同发表了文章。[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