淫羊藿

毛茛目小檗科植物
1
4
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别名短角淫羊藿[1]小檗科(Berberidaceae)淫羊藿属Epimedium)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4]。淫羊藿为中国特有种,[3]原产于中国中北部、中南部、东南部等地区,[5]分布于陕西甘肃山西河南青海、湖北、四川等地。[6]其多生于海拔650-3500米的山坡阴湿处、林下、沟边或灌丛中[1]
淫羊霍为中药淫羊藿的原植物之一,其根与根茎、茎、叶均可入药,性温,味辛、甘,可强筋健骨、补肾壮阳、祛风除湿,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阳[wěi]遗精支气管哮喘、虚冷不育、冠心病风湿痹痛等疾病[3][7]
相传,南北朝医学家陶弘景无意听闻一位羊[guān]描述一种草本的功效,于是虚心向羊倌请教,反复验证后,证实了该草本药效,后将此药载入药典,并由此得名“淫羊藿”。[8]作为重要中药,淫羊藿野生资源遭到破坏,于2013年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收录为近危(NT)物种。[9]

名称考证

淫羊藿的药用名最早记载在《神农本草经》中:“刚前”。《日华子本草》中记载的则是:“千两金、弃杖草、放杖草、干鸡筋”。“仙灵脾”一名为中国南北朝时期《雷公炮炙论》中所记载。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则根据叶型、功效和根型命名为:“藿、鸡筋、千两金、仙灵脾、刚前、放杖”。《救荒本草》则继前本草的名称,新增了“三枝九叶草”。在《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金世元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等著作中,正名均为“淫羊藿”。[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