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烯(Vinyl Chloride)是分子内包含氯原子的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2H3Cl,常温常压下为有甜味的无色气体。氯乙烯在水中溶解度为8.8x103 mg/L(25 ℃),溶于乙醇、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1]氯乙烯能发生均聚、共聚、取代、氧化、加成、裂解等反应[4],其在工业上的应用主要是作为均聚、共聚的单体,主要用于生产聚氯乙烯[5]。氯乙烯易燃、有毒,是一种化学致癌物。[6]
发现历史
1835年,法国化学家里格诺尔特(Regnault)发现了氯乙烯单体,[7]1838年他首次发现氯乙烯在阳光下生成聚氯乙烯(PVC)。[8]20世纪20年代初,德国的F.Klate和E.Zacharis发现了氯乙烯和聚氯乙烯的工业化生产方法。[9] 20世纪50年代前,人们一直认为氯乙烯是一种毒性较低的麻醉剂,直到1960年首次报道2例生产事故中氯乙烯急性中毒死亡,氯乙烯的危害才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10]1970年代初,意大利学者经动物试验证实了氯乙烯的致癌性,但当时依旧没有引起重视。[11]之后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先后发现氯乙烯可导致肝肿大、指端溶骨症、致畸、致癌等危害,[10]于是这些国家大幅度修改了VCM(氯乙烯)的环境保护标准,1977年以后又进一步制定了聚氯乙烯中残留氯乙烯含量标准。[12] 物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