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序数为10的稀有气体元素
[nǎi](Neon)是原子序数为10的化学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的0族,元素符号为Ne,是稀有的惰性气体,无色、无味、无臭,无毒且不可燃。[3]氖的原子量为20.1797,电子排布为1s22s22p6化合价为0,[1]有3种稳定同位素和17种放射性同位素[4][3]。氖单质由其单原子分子组成,可分布在太阳系天体和大气层中,[5][6]其相关化合物如[B12(CN)11Ne]、(N2)6Ne7和NeBeCO3等已被证明可以形成。[7][8][9]
氖通常用于照明及作为电子工业的填充介质[10],最早的霓虹灯便以氖作填充物,可以发出红色光芒[11]。在工业上,氖被作为一种填充介质应用于激光器[12]。此外,氖还可用作低温冷却剂,标准气、特种混合气等,在低温研究、高能物理、水文地质及潜水呼吸方面均有应用。[13][14][15]

历史

1898年,化学家威廉·拉姆齐爵士(Sir William Ramsay)和化学家莫里斯·威廉·特拉弗斯(Morris William Travers)在分馏液态空气时,通过光谱分析发现了比[]轻的氖,拉姆齐也因发现氖等一系列稀有气体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16]他们将氖这种元素命名为“Neon”。[17][18]源于希腊语Neos,意为“新的天然气”。[17][3]
1902年,法国人乔治·克劳德创办了气体液化公司,作为生产液化氢气氧气氮气的副产物,氖气成本降低了许多,氖普遍使用的基础由此建立。[11]到1906年,门捷列夫(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发表出完整的元素周期表,新增了惰性气体元素族0族,氖是一族中第四个被发现的惰性气体。[19]1909年,法国工程师乔治(Joy)首次对密封的氖气管进行放电,并将其制成电灯。[17][20]次年,乔治·克劳德(Georges Claude)在法国大皇宫的巴黎车展上展示两根充了氖气的12米长灯管,聚焦世界眼球,那之后他改进技术申请专利,将其取名氖灯,就是现在的“霓虹灯”。[11]1912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氖气广告牌在一家位于巴黎的理发店出现。[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