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1
4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王荆公、临川先生、王文公。[2]
宋真宗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三日(1021年12月18日),王安石出生在江西临江军的一个官宦家庭。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3]在担任十几年的地方官后,王安石收到三司度支判官的任命,前往朝廷供职,次年改任知制诰[4]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与宋神宗对谈,获宋神宗赏识。次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一年后正式拜相。[5]王安石执政期间,实行变法革新的举措,史称“熙宁变法”或“王安石变法”。面对保守派的反对与宋神宗立场的转变,王安石两次罢相,后退居江宁[6][7]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后追赠太傅,谥号“文”,世称王文公。[8][9]
在文学上,王安石提出“文章合用世”“务为有补于世”等文学主张,提倡经世致用,有力反拨六朝五代以来华而不实的文风,批判了宋初深陷形式主义的“西昆体”诗派,对宋代文风的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10][11]王安石的诗今存一千五百三十余首,文今存千余篇,词存二十余首。[2]有《临川王先生文集》一百卷,今存明嘉靖间翻刻之南宋绍兴本;又有宋刊本《王文公文集》一百卷,其中文五十六卷,诗词四十四卷,代表作有《伤仲永》《感事》《登飞来峰》等。[12]在哲学上,王安石受儒、道、佛三家影响,著有《易解》二十卷等多部著作,并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儒家学派,史称“荆公新学”。[7]在政治上,他主持熙宁变法,推行“青苗法”诸项新法,在变法的同时,支持王韶熙河地区进行开边活动。[13][14]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认为若要在三代之后找出一个完美的人,唯有王安石担当得起。[15]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