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色反应(Flame reaction)是将金属单质或化合物置于高温火焰当中灼烧,可以使火焰呈现出特殊的颜色的一种现象,它是碱金属、碱土金属具有的一种特殊的性质。[1]
高温火焰使这些物质发生原子化,金属原子或化合物的电子受高温火焰的激发跃迁到高能级轨道上,当电子由高能级轨道返回到低能级轨道时,根据不同轨道间的能级差释放出的能量大小发 射出一定波长的光,从而使金属灼烧火焰呈现出特征颜色。依据焰色反应原理,其被应用到生活中烟花、钠灯等方面,同时由焰色反应所发展而来的光谱分析也用于测定各类元素与物质。[1][2]
进行焰色反应时,可以选用洁净的铂丝(或铁丝)在酒精灯外焰灼烧至颜色与之前相同(为了避免铂丝上存在杂质干扰试验)后,再用该金属丝蘸取待检测溶液进行灼烧,以此来观测被检测溶液中金属的特征颜色。实验时要注意安全使用酒精灯,避免烧伤。[3] 发现历史
在欧洲化学史上,当涉及到火焰反应时,第一个被发现的人被认为是著名的德国矿物学家和分析化学家马格拉夫(Marggraf.A.S,1709-1782)。1758年,马格拉夫在一次实验中,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喷洒了这两种碱。他注意到苏打将火焰变成了明亮的黄色,而锅灰碱却把火焰变成紫色。但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两种碱的成分和颜色的差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