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投影

再现物体真实三维图像的技术
全息投影技术(front-projected holographic display),也叫虚拟成像技术,属于3D技术的一种。它原指利用光线的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而后随着科幻电影与商业宣传的引导,全息投影的概念逐渐延伸到舞台表演、展览展示等商用活动中。全息投影可以分为投射全息投影和反射全息投影两种,是全息摄影技术的逆向展示。[2]
1947年,匈牙利人丹尼斯·盖博 (Dennis·Gabor)在研究增强电子显微镜性能手段时,偶然发明了全息投影术 (Holography)。该技术很快被他申请了专利,并因此项工作赢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3][4][5]随后,离轴全息技术、彩虹全息技术、数字全息技术等发明相继推动了全息投影技术的发展。[4]2001年,全息膜技术的问世使全息投影迎来了应用化大潮。[6]2023年4月,超高密度三维动态全息投影技术问世,突破传统全息投影的困境。[7]
全息投影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教育、娱乐、艺术馆藏等领域。[1]按照严格的全息投影定义,真正的全息投影不需要介质,是在空气中成像的。[8]但是截至2023年,让空气作为介质承载立体信息的全息技术尚未成熟,并未进入主流市场。大多市面上的全息投影技术均凭借特殊的“全息投影幕布”“全息投影贴膜”等介质,或使用边缘消隐、佩珀尔幻象等方法实现3D效果,与真正的全息投影技术存在一定区别。[9]

发展历程

初步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