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晏殊-抖音百科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北宋文学家、词人、政治家,世称晏元献。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属江 西省抚州市,一说为南昌市进贤县)人。[3][4][5][6]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7] 晏殊出生于淳化辛卯年(991年)。[5]自幼聪颖,五岁能诗。[8][9][10]景德元年(1004年),晏殊以神童身份通过殿试,被赐予进士出身。不久,擢[zhuó]升为秘书省正字,第二年又擢升光禄寺丞。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晏殊升为尚书户部员外郎,任太子舍人。不久又任知制诰[gào],判集贤院。之后成为翰林学士,又升为左庶子,眷宠益盛。[8]乾兴元年(1022年),晏殊升任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增任给事中。天圣三年(1025年),晏殊升任礼部侍郎,因上疏论张耆不可担任枢密使,违抗太后的旨意,被贬谪[zhé]至宣州。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重新升为枢密副使,尚未任职,便改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庆历四年(1044年),晏殊因撰修李宸妃墓志之事,被贬出京城,先后在颍州、陈州、许州多地辗转,后来复任礼部、刑部尚书。晏殊因为病重,请求回京师接受治疗。至和二年(1055年)元月,晏殊在京城开封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被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世称晏元献。[9][11][6] 晏殊虽多年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王安石、孙道辅等均出自他的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都经他栽培引荐,受到重用。晏殊提倡兴办教 育,力邀范仲淹讲学;向朝廷出谋划策,多次击退了西夏的进犯。[12][13] 文学创作上,晏殊在词史上是“北宋倚声家初祖”,著有文集二百四十卷,大部分已散佚,仅存《珠玉集》一卷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传世。[14]晏殊诗文风格具有浓郁的转换期过渡特色,他继承了西昆派倡导的“颂声”的主张,又反对后期诗文革新推崇的诗歌完全反映现实。在语言风格上尤其注 重诗句字词的锤炼与表现力。晏殊的诗文风格为后来的革新者指明了创作方向,对后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为了纪念晏殊,在西溪景区内复建了晏溪书院,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建筑等;以此表达人们对晏殊的怀念和崇敬之意。[15][13]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