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

东汉第十一位皇帝
刘志(132年—168年),字意,生于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是汉章帝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其母是刘翼的妾室匽明东汉第十一位皇帝(146年8月1日—-168年1月25日在位),史称“汉桓帝”。[1][2]
汉质帝本初元年(146年),年仅9岁的汉质帝驾崩,刘志被大将军梁冀迎入南宫即位。即位初期,梁太后临朝听政,外戚梁冀掌握朝中大权。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刘志依靠宦官铲除了梁冀及其党羽,结束了外戚当政局面,夺回了政权,重新收服了西域龟兹、乌孙等国,恢复了东汉与天竺和罗马帝国之间的朝贡贸易,但又陷入了宦官专权的祸患中。[1]延熹九年(166年),世家豪族与太学生联合反对宦官,结果李膺等200余人被捕,形成第一次党锢之祸。刘志在位后期,由于朝中贪腐之风盛行,公开卖官鬻爵,加之刘志贪恋女色,东汉政治愈加腐败。刘志爱好音乐,善于弹琴吹箫, 异于常人,梁太后便将妹妹梁女莹嫁给他。永康元年(168年),刘志病死于洛阳宫中,终年36岁。死后葬于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谥号为“孝桓皇帝”,庙号为“威宗”,东汉末年董卓当权时,刘志庙号被取消。[3][1]
刘志在位期间,任用凉州三明平定羌乱,讨伐鲜卑并将其赶至塞外。[4][5]“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虞世南称:汉桓帝诛灭梁冀,有“刚断之节”,但也由于任用宦官,致使党锢之祸[6]

人物生平

偶得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