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虱

昆虫纲半翅目下的一个总科
木虱(英文名:psyllid,jumping plant-lice),即木虱总科(学名:Psylloidea),曾被称为“叶虱”,是一类全球性分布的小型植物性寄生昆虫的统称,隶属于昆虫纲半翅目Hemiptera胸喙亚目Sternorrhyncha),体长一般为 2–4mm,最大不超过 6mm。[2]总科物种类型多样,通常可被划分为6-8个不同的科,包含了约260属[7]和约 4000 个现生种[2]。木虱是严格的寄生性昆虫,以吸食植物汁液为食并传播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2]
木虱的生活史十分简单,由卵孵化为若虫,若虫经历五个龄期,再羽化为成虫;绝大多数木虱是严格的两性生殖,通过雌雄虫交配,雌虫产卵,进而完成整个生命周期,个别种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孤雌生殖现象。[2]木虱求偶依靠雄虫和雌虫间交互的声音信号来进行,声音信号有着高度的种内专一性。木虱的成虫通过翅膀垂直上下磨动发声。雄虫先发起鸣叫,雌虫在接收到信号后会通过另一段叫声来回应,而雄虫会通过反复发出和接收信号来找到雌虫的位置。[8][9]
木虱具有强大的跳跃能力,也是它们英文名中‘jumping’一词的由来,这源于其成虫的特殊的身体结构。而被称为“虱(lice)”,则是由于木虱严格的植物寄生的生活习性。[2]多数木虱的成虫和若虫,依靠刺吸式口器来吸食植物韧皮部的汁液。[10]木虱在整个生活史中,对寄主植物有着极度的依赖,成虫会选择在寄主植物上产卵,卵孵化以后,若虫会在寄主植物上取食并发育到成虫阶段,而大多数木虱即使到了成虫阶段也会继续大量聚集在寄主植物上。[2]
在取食时,木虱会将它的唾液注入寄主植物的韧皮部或者叶肉组织中,取食造成的各种叶片畸形和虫瘿的形成同样会影响寄主植物的正常生理活动,而木虱排出的蜜露,由于糖分含量极高而黏稠且很容易发霉,也会多少削弱寄主植物。[11][12]最为人们熟知的木虱引起的病虫害是两种柑橘木虱传播的柑橘黄龙病柑橘黄龙病会造成柑橘属Citrus)植物的叶片污斑,果实畸形且无味,完全失去商业价值,是全世界柑橘产业的头号病害,这也使得木虱作为主要介体的这两种柑橘木虱成为了柑橘的头号害虫。[13]
另一种著名的害虫是起源于北美洲,后入侵至新西兰的番茄马铃薯木虱(Bactericera cockerelli,Tomato-potato psyllid, TPP),它们传播的也是一种“黄龙病”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olanacearum )。[14]这种病原物会导致马铃薯的褐心病(zebra chip),致使薯块内部呈现斑驳的褐变,切成薯片油炸后颜色会加深,故此得名;而侵染包括马铃薯和番茄在内的数类茄科蔬菜,都会导致木虱黄叶病(psyllid yellow),被害植株表现出叶片发黄而直立,番茄和辣椒的成熟果实显著变小而端部尖,并且常聚成异常的大簇。严重时,木虱黄叶病会导致植株的死亡。近一个世纪,TPP和这种病害对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的马铃薯乃至整个茄科蔬菜产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