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聃

东晋第五位皇帝 晋穆帝
司马[dān](公元343年——公元361年7月10日),字彭子,东晋第五位皇帝。[1]
建元二年(公元344年 ),晋康帝司马岳病危之际,立其长子司马聃为太子。[1][2]同年晋康帝司马岳驾崩,两岁的司马聃继位为帝。[1][2]由于新帝年幼,皇太后褚(chǔ)蒜子临朝亲政,次年改年号为永和,并先后安排何充、司马昱(yù)、蔡谟(mó)辅佐国政。[1][2]升平元年(公元357年)正月初一,司马聃行加冠礼后太后下诏还政,同时改年号为升平。[1][3]
司马聃在位期间,东晋朝廷多次组织桓温、褚裒(póu)、殷浩等对西方和北方的政权发动战争,桓温率军于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消灭了在四川建立的成汉政权,并于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收复洛阳。[1][2][3][4]褚裒北伐后赵及殷浩两次北伐,均未取得胜利。[5][6]这一时期,东晋朝廷内部相对安定,士族名士生活自在闲适。[1][7]
升平五年五月二十二日(公元361年7月10日),时年仅19岁的司马聃逝世于显阳殿,他在位16年又234天,被葬于永平陵(今南京市和平门外幕府山南麓),谥号穆皇帝,庙号孝宗。[1][8]由于司马聃并无子嗣,此后由其堂兄琅邪王司马丕晋成帝司马衍长子)继位。[1][8]

人物生平